不知大家是否察觉到,自国庆假期以来,整个支付行业仿佛突然失去了活力,说好的金九银十竟然不见踪影。在我看来,当下除了工单以及2.0模式还能促使机器被激活外,1.0模式激活机器变得愈发困难。即便不少代理商仍在进行激活操作,可交易量却不见增长。这也让众多代理商开始思考,难道接下来大家都要转做2.0模式?那1.0模式的出路又在哪里呢?
小编个人认为,未来1.0模式会持续压缩层级,大量中等规模的代理商将被淘汰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,要是你打算做一款产品,提货100台或者500台,你期望拿到多少的结算价呢?毫无疑问,0.51%甚至更低会更好,给你0.515%的话,多少是要斟酌一下的吧。
大家是否考虑过一代、小机构、大机构以及支付公司的成本是多少?他们的利润点又在哪里呢?在不允许跳码之后,支付公司的裸通道成本(不含人工)通常在0.497% - 0.498%左右,这基本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。到了大机构手中,普遍在0.505左右(±0.25),不过这只是年的情况,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一般会调整万0.5 - 万1,不同支付公司的节奏有所不同(这里不含机器补贴成本)。那么到小机构或者一代手里,基本成本在0.5075 - 0.51%(主要以0.51%为主)之间,如果大二代到手也是0.51%,那就意味着小机构前期无利可图,要么等涨价,要么只能靠窃取数据赚钱,这显然都不是长久之计。而且很多小机构或者大一代本身的交易量也不大,只有5 - 20亿不等,即便靠窃取数据或者提高结算价能赚点小钱,其总利润也高不到哪里去,并且还面临着交易量和收益双双下滑的局面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所以,接下来支付行业传统的1.0模式层级将持续压缩,最终可能只会存在大机构 - 一代/小机构 - 中小代理这三个层级,甚至随着抖音直播、自媒体等的发展,极有可能压缩成两个层级,即机构直接对接一线代理商。当然,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是,未来支付行业的结算价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0.51%。毕竟交易量在下滑,距离更高峰的2.7万亿已经下滑40%以上,而且这种下滑趋势还未停止。因此,未来支付行业的结算价必定会整体上浮,2.0模式也不例外,可能是0.53%,也可能是0.55%,也就是说,支付行业或许将迎来新一轮的“人造费改(人为制造的费率整体上调)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