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政府和央行高度重视外籍人士在中国支付中遇到的问题,特别是支付不便的情况。为此,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一场以"优化支付服务、提升支付便利"为主题的吹风会,央行副行长张青松、发改委、交通部、商务部、文旅部、外管局等相关领导出席并发表了讲话。
会议的核心内容是强调要解决老年人、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支付方面的不便,并加强协同配合,增加资源投入,采取多种措施打破支付服务的瓶颈,推动移动支付、银行卡和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的并行发展和互补。
从去年底至今,中国针对外籍来华人员提供了一系列便利措施,这与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密切相关。去年底,中国单方面对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西班牙、瑞士和爱尔兰实施了免签政策;今年又与泰国、新加坡实现了互免签证。此外,中国还优化调整了口岸城市72小时/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,并在海南岛自贸区提供了入境免签,展现了中国积极的对外开放态度。
同时,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推动优化支付服务,提升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,鼓励多种支付方式并行使用,包括移动支付、银行卡和现金。
针对外籍来华人士支付不便的问题,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具体原因以及解决难点,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外卡受理历程
直到去年初,一些外籍来华运动员开始抱怨消费不便,这引起了高层的重视。考虑到下半年即将举办的亚运会规模更大,央行领导积极推动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放开外卡绑卡限制,让线下商户包括小微码商都能接受外籍来华人士的消费需求。
外籍人士的消费痛点
1.外卡受理标识稀少:除了部分大型商户或涉外商户外,其他商圈几乎没有外卡受理标识。
2.收银员操作不熟悉:收银员对于外卡POS机的操作不熟悉,往往以各种借口婉拒外籍人士的支付需求。
3.消费环节不便:小程序预约、扫码点餐、商品无英文标识和价格标签等阻碍了外籍人士的消费热情。
4.货币兑换难:货币兑换网点较少,现金兑换不方便,无法像国外商圈那样随处可找到兑换点。即使找到了ATM机,也不能保证能受理外卡。
5.零钱找取问题:很多小商家无法找取外籍人士支付时的零钱,导致支付不便。
解决方案
为了解决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支付不便问题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1.提供更多的外卡受理标识:商圈、商户应当积极标注外卡受理标识,提高外籍人士的支付可见性。
2.加强培训与宣传:针对收银员,应提供针对性的培训,使其熟悉外卡POS机的操作流程,提高服务水平。同时,可以通过宣传活动,加强外籍人士对支付方式的了解,提高其支付意愿。
3.提供多语言支持:商户可以通过外卡支付终端或移动支付应用程序提供多语言支持,方便外籍人士进行消费。
4.加强商品标识和价格标签:商家应提供英文标识和价格标签,方便外籍人士了解商品信息,提高购物体验。
5.增加货币兑换点:在商圈、旅游景点等常去地点增设货币兑换点,方便外籍人士进行货币兑换。
6.加强零钱找取服务:商家可以与银行合作,提供零钱找取服务,解决支付时的找零问题。
完善移动支付系统: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系统,提高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,鼓励外籍人士使用移动支付。
提升政府支持力度
政府可以加大对外籍人士支付服务的支持力度,包括:
加强监管和执法:加强对商户的监管力度,确保其依法接受外卡支付,并对拒绝外卡支付的商户进行处罚。
提供政策支持:制定相关政策,鼓励商户接受外卡支付,降低手续费,优化支付环境。
加强合作:与外国支付机构和银行合作,提供更多支付渠道和便利服务。